在科举取士的封建时代,读书人最大的理想就是进士及第。纵观存在1300余年的科举制度,考中状元的人仅有600余名,他们皆为人中翘楚。
古代读书人参加科举考试,堪称一件高难度的技术活。据史料统计,在不计其数的古代考生中,三元及第者仅有16人。
而从童生到状元一路所向披靡者,只有明代的黄观和清朝的钱棨二人。他们不仅在6次考试中均拔得头筹,而且在乡试、会试和殿试中,也都力压群雄夺得榜首。
身为明朝时期的超级学霸,黄观堪称千古难遇的第一状元,但他的命运却在靖难之役时,遭到了颠覆性的转折。
黄观身为建文忠臣,写下了被誉为千古名篇的“讨逆檄文”,而这也让朱棣对他恨之入骨。燕军攻入应天后,朱棣下令通缉黄观,欲杀之而后快。
但黄观却以读书人的气节,誓死不做朱棣的俘虏,纵身一跃跳入湍急的江水中。那么,黄观的人生究竟有多传奇呢?
黄观祖上乃书香门第,因其父黄古家道中落,在无奈之下,成为了池上清溪许氏的赘婿。故此,黄观出生后跟随母亲姓氏取名为许观。
黄观自幼聪慧伶俐,并且拥有过目不忘的本事,但凡他读过的诗歌或文章,都能复述出大意。后来,父亲黄古带着他拜入元末学者黄冔门下,得到了黄冔的悉心教导。
明朝元年,黄观还是一个年仅5岁的幼童,不过却表现出了过人的才华。
只可惜黄冔去世后,黄观失去了一位良师,但他却变得格外努力,并将学而优则仕当做自己的志向。
公元1390年,27岁的黄观以贡生身份,被选拔进入太学读书。同年,黄观以优异的成绩在乡试中考中解元,而这只是他人生的一个开端而已。
此后,黄观被选入国子监继续深造,即便当时黄观的成绩早已鹤立鸡群,但他的努力程度却丝毫未减,故此很多人对他都十分钦佩。
时隔一年之后,黄观在会试中再度名列榜首。一个月后,朱元璋亲自主持殿试,黄观现场写就的“策论”,让朱元璋大为赞赏,亲自遴选他为状元。
黄观在参加科举考试时,创造了古往今来的一个奇迹。他在连续6次考试中都位列第一名,而这也让他博得了“三元六首”的美誉。
洪武二十九年,33岁的黄观以翰林修撰的身份,被破格提拔为礼部右侍郎,自此跻身于正三品官员行列。
这一年,对于黄观而言堪称人生中的一次重大转折,他给朝廷上书希望能改回原姓。得到恩准之后,自此世间再无许观。
建文帝即位之后,黄观被升任为右侍中,从三品官直升为二品,并获得了参与国事奏议的机会。如果按照正常人生轨迹发展下去,那么黄观的人生将大有可为。
但他却遇到了傲慢无礼的朱棣,并成为了朱棣的眼中钉。当时,朱棣入朝觐见建文帝时,自恃皇叔身份坚决不行君臣大礼。
所有人都因为忌惮朱棣的身份,不敢对他提出任何要求。唯有黄观一人敢于发声:“朝堂之上应该遵君臣之礼,回到宫中再叙叔侄之情。”
早有夺权之心的朱棣认为,日后黄观必然会成为他的绊脚石,于是对黄观怀恨在心。靖难之役爆发之时,黄观负责督促各地勤王,并亲自负责征兵和围剿燕军。
后来,朱棣将黄观列入了奸臣之列,在燕军渡江直逼应天之时,下令务必将黄观擒获。但彼时的黄观正在四处募兵,根本没有在应天。
朱棣一怒之下,将黄观的妻子翁氏和两个女儿,交给了饲养大象的奴隶。后来,翁氏带领众多家属和亲眷,从淮清桥跳下殒命,此等气节堪称女中豪杰。
当黄观得知建文帝不知所踪后,再加上金川门失守,内心中可谓无比凄凉。经常一个人叹气道:“我了解翁氏,她是一个恪守节操之人,此番被俘必死无疑!”
此后,深知回天无力的黄观穿上朝服,命令下属将船划到罗刹矶,向东三叩首之后投江而亡。至此,建文忠臣黄观及其家眷皆为国殉节。
古代读书人最看重的就是气节,黄观身为明朝乃至封建社会中的翘楚,他更是格外看重自己的名节。
正所谓宁可站着死,也不跪着生,黄观不仅成全了读书人的死节,而且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向后人证明了一个读书人的节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