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小半爸 东西儿童教育
大家好,我是小半爸。
周二在直播间,和家长朋友聊到期中考试,很多地方的小学期中考试到本周基本都考完了。
小半现在上初一,他们的期中考试下周才会进行。
回忆起儿子的小学时光,仿佛一切就在昨日,历历在目。回顾这六年的旅程,有收获也有遗憾,感慨万千。今天,我想与大家再分享一下我最深的三点体会,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借鉴。
成绩不重要
这么说,好像有点得罪小学的老师和那些成绩优异的孩子家长。
抱歉抱歉,让我重新完整表达一下:
成绩这里指的是校内成绩。
校内成绩好当然是好事,说明孩子的学习态度很好,学习习惯也在线。
需要提醒的是:小学的校内成绩和排名,对小升初基本没有实质作用,也未必能说明孩子的学习能力和应试能力是否强。到了初中,孩子们起跑线的差别并不大。
这是因为,在双减政策实施后,小学校内教学的要求实际上降低了,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教学不超纲,作业不超量,考试不排名。
再加上对校外培训机构的严打,让孩子们的补课需求明显减少。
同时,小升初以大摇号为主,孩子们的升学压力也减少了很多。
凡事总是有两面性的,学习要求和升学压力的减少,一方面让家长和孩子感觉轻松了不少,但另一方面,也让孩子们的学习目标变得不那么明确。很多学校老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也有类似的模糊感。
早几年,快到期中、期末考试的时候,朋友圈、家长群会弥漫着一股“焦虑”的氛围。大家会求复习方法,讨论防止考试粗心的妙方,各种备考攻略也会层出不穷,争相为家长们献计献策。
▲
(当年的这种小贴图现在已经很少看到了,缅怀一下)
然而,双减政策之后,期中考几乎都鲜有人谈起,期末考试的热劲也大大减弱,没有了之前的味。
早几年去开家长会,拿孩子成绩单的时候,多少有点“开奖”的兴奋或紧张感,现在科目成绩基本看不到分数(即使在可以打分数的高年级,很多学校还设了95+百分比的要求),更没有班级和年级排名。
“全优”成了标配,但失去了“优”的力量。考试没有了区分度,满目的高分让小学阶段的考试成了过关考试,不具备选拔功能。
这就带来了两个问题:一是不能证“伪”,不能充分暴露孩子学习中的问题;二是不能证“实”,小升初择优基本不看校内成绩。
所以,对待小学的校内成绩,我们家长应该保持平和的心态:胜不妄喜,败不惶馁。
成绩优秀的孩子,初中语数英的难度会大幅提升,小四科、物理、化学的入场也要小心,千万不要背负着小学的学霸包袱,到了初中就重新开始,再次证明自己。
成绩不理想的孩子,初中给了你逆袭翻盘的机会,初中的学科内容和要求与小学大有不同,只要你端正学习态度,调整学习习惯,中考绽放的那枚烟花,也许就是你的。
小学的关键是培优
双减减少了学习压力,也降低了目标感,因此许多家长对小学阶段的“培优”并没有特别强烈的感觉。
然而,从五年级下期开始,随着孩子步入小升初准备阶段,随着别人家孩子的“优秀”成为了家长们关注的焦点,这种感觉开始会变得强烈起来。
很多事情就是这样,如果你不在某个时间点,没有去关注,它就好像不存在一样。但是当你真正到了那个时间点,相关的信息就像潮水一样涌向你。错过了前一波,别着急,下波很快就会到来。
目前小升初的大方向是明确的,就是通过升学大摇号体现教育公平。与此同时,各级教育主管部门也没有完全关闭“择优”的大门,不论是帝都人大附中早培计划,西城区的八少八素计划,还是全国多个城市去年就开始推出的清华丘成桐少年班,都传递出一个清晰的信号。
▲ 2024年4月2日新闻
华师一“丘成桐少年班”开始启动报名!
教育既是要追求公平,也要允许差异化的存在,也要允许小范围的“择优”存在。
小升初存在小范围的“择优“,这就是一个现实。但相信大家更感兴趣的是,小升初没有统考,如何进行”择优“呢?
实际上,规则并没有太大的变化,学校想要“择优”并没有太多选择,主要也就三种途径:
• 第一:看校内表现
因为前面也提到了,校内成绩区分度不大,所以只能参考各种奖状和校内的优秀评选,三好生、优秀干部啥的。
但是初中学校也明白,这些表现只能大致了解孩子的学习态度和家长对孩子学习的重视程度,甚至是某种上意义上的“拼爹妈”,未必能反映出孩子学习能力的高低。
奖状多不管用,关键要有真实的含金量。
• 第二:看竞赛成绩
随着小学奥数竞赛的取消,这条路径变得异常狭窄。全国范围被普遍认可的竞赛成绩,只剩下信奥的CSP(Certified Software Professional - 软件能力认证)。
以前还有一些奥数杯和作文大赛,现在和奖状一样,效用很低。剑桥英语等级认证(KET/PET)虽然有点作用,但主要是锦上添花,当然如果能到FCE/CAE(已经超过高考水平),就还是很有分量。
▲ 图源:网络
PS:在上海,优秀的小托福(TOEFL Junior® )和AMC8成绩对于能获取入围上周“三公”面试的资格,也是有加分的。
▲ 图源:网络
• 第三:看XK成绩
这里的XK也分两种情况,一种是像人大早培计划、丘少班等官方都开绿灯的活动,这是少数;大多数情况,XK都是地下活动,需要包装一些研学/素质类的名头,摆不上台面,但现实存在。
这条路拼的就是孩子的成绩,虽然竞争异常激烈,但想要就还是可以争取一下,所以也是大多数对小升初有想法家庭的努力方向。
说到这,有一条逻辑线就出来了。
小升初没有统考,但存在小范围“择优”,学校“择优”没啥好办法,只能看XK或者信奥成绩。
XK考什么,就是语数英三门,其中数学的权重最高,另外,一些外国语学校对英语要求也很高。
因此,小学阶段别看头几年这个好那个好,到了小升初关头,如果想要被“择优”,就还是要看孩子的数学、编程、英语、语文(按影响力从高到低),有没有哪门算是“优秀”的。
简言之,如果小升初不想等摇号拼运气,关键看之前是否进行了培优。
多说两句,到了初中阶段,上面的逻辑线会发生变化。
因为有了中考,而中考只看总分,语数英三科都是150分,不分高低。即使数学考满分,语文英语不给力,或者小四科、体育多丢几分照样被甩出几个操场,所以初中阶段关键不是培优,是补差,是要力保综合胜出。
PS:升学政策和细则因地区而异,每年也存在调整的可能,最有参考价值的是本地高年级学长的升学经验,同时要紧盯本地教育部门发布的各相关信息。
小学培优的两个方面
第一方面, 学科培优
如前所述,想要在小升初被“择优”,需要在数学、编程、英语、语文中有一两门,要有所表现,要有所超前。
学科超前学的一些建议,我在之前的文章中有写过:超前学是锦上添花,不是雪中送炭,一定要根据孩子的学习情况和能力量力而行,切勿跟风
大家可以点击上面图片链接,了解更多详细信息。同时在这里,我列出一些关于超前学时间方面的要点。
数学
虽然小学奥数没有竞赛了,但它是XK的必考科目,且权重最高,建议不晚于3年级开始着手。
信奥
CSP考试的时间是秋季上半学期,如果期望助力小升初,要在六年级上期取得满意的成绩 ,反推备考需要两年,建议四年级开始学。
英语
以考促学,普遍被认可的是剑桥英语等级考试。如果能在四年级考到PET+级别,把五六年级留给数学或者信奥,是比较高标准的一个安排。
语文
在小学阶段,没有权威的语文考试/比赛,最最重要的还是大量阅读。中学时期很难有大片的阅读时间,所以要充分利用小学六年的时间来培养孩子的阅读能力。
第二方面,习惯培优
学科培优,主要是对标小升初的要求。但六年的小学时光,当然不应该只是为了小升初。下面三个习惯在小学培养好,会让孩子在初中阶段受益良多。
体育锻炼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小学时期相对时间宽裕,应该多花些时间进行体育锻炼。尤其是让孩子尝试不同的运动项目,找出感兴趣的项目,并打下基础。这样,在中学阶段时间有限时,孩子已经有了一定的运动基础,可以继续发展。
此外,体育在中考中的重要性也越来越高,所以投入时间和精力都是非常值得的。
时间管理
很多初中生家长都会说,小学阶段还好,但初中的三年时间感觉转瞬即逝。初中的课程增加、难度提高,作业和考试都变多,很多孩子都会感觉时间不够用。
如果在小学阶段就培养孩子良好的时间管理习惯,到了初中阶段就能更好地应对时间紧迫的情况。
同学社交
初中除了学业任务加重外,还会遇到青春期问题,而这些问题很多与同学社交有关。
在小学阶段,可以鼓励孩子积极参与班级活动和私下的同学聚会。在选择兴趣班和体育活动时,考虑那些能够培养团队合作精神的活动,例如戏剧表演、篮球或足球等,让孩子与其他小朋友组成团队,共同完成任务和目标,这有助于培养社交能力。
写在最后:
我记得在小半上一年级的家长会上,他的数学老师就提到过培优的重要性,老师当时说:
“小学阶段关键要培养一门学科特长,'三个95分'比不上一个'100分'。”
老师特别强调是一门,我理解有两个重要原因。
首先,所谓特长就是需要投入特别长的时间和努力,特别不容易,这也是为什么老师在孩子刚开始上学时就会强调这一点。
其次,孩子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特点和兴趣也各有不同,不能仅仅按照小升初择优的标准去削足适履,更不能贪大求全。对大多数孩子来说,小学六年真能培养出一门特长,就还不错了。
回想当时听老师这番话时,我觉得很有道理,但远没有现在的体会深。
老师的经验是宝贵的,他们看得更远,看得更透。
全文完,看到这的朋友,如果觉得有帮助,那就点个赞吧,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