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汉字是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的最集中体现和最生动展示,笔画纵横之间是只属于中国人的文化镌刻。让生僻字有属于自己的天地,是文化传承的应有之义,更是文化自信的生动展示。
2.法国学者罗兰·巴特曾说,“作品诞生,作者已死”。作品一旦创作完成,如何阐释就不是作者能控制的了。这在文献领域也同样适用,作者写出了作品,但之后作品如何传抄、人们如何记忆,很多时候只能交由读者了。
3.人人都想成功,但不是人人都有清晰的认知、优质的策划、成熟的团队。因而,一些乡村短视频也出现了这样的一种现象:庸俗、低俗、恶俗成为它们吸引流量的粗暴手段。历史轴线中的乡村印象通常有两类,一是浪漫主义意义上人情质朴的乡村,二是现实主义层面上贫穷落后的边地。如果说李子柒和张同学的短视频基于第一种,那么那些庸俗、低俗、恶俗的“作品”则是在第二种印象土壤中生长出来的畸形怪胎。
4.城镇化和信息化正迅猛而深刻地改变着我们所在的世界,我们不希望短视频这种信息化工具以揶揄、恶搞、嘲弄甚至撒谎的方式去描述那个我们祖先生活了数千年,如今我们依然生活其中的家园故土,我们更希望它能够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参与乡村的当下演进,让中国人特有的空间和浪漫更好地继承和延续。
5.所谓烟火气,从来就是一种包含了优点与不完美的真实状态,而这正是生活最普遍的样子。
6.科学研究离不开精神支撑。科研工作者应该“穿什么鞋走什么路”,王志珍院士们已经做出了最好的回答。这双掉渣的鞋,就是科学圈最前沿的时尚;这种不在意物质享受的淡泊,就是科学家应有的本色。科学家和院士最美的形象,无法用金钱包装,只能用自己的人品、对科学的追求、对国家的贡献去衡量。
7.与其在一个不知能红火多久的热门赛道做一个随时可能被替代的庸才,不如追随内心的热爱,深入钻研,保持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竞争优势与综合能力。
8.求学择业不能只“看势”,因为外界的“势”总在变化,难以把握。
9.与其追逐一个个短暂热闹的风口,不如屏蔽外界的杂音,叩问自己真正喜欢和擅长做什么,做出遵从本心的选择。职业不仅是一种谋生手段,也是一个人与社会链接互动的主要渠道,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我们的生活方式。每个人的天赋、兴趣、能力各有不同,适合的工作也不一样。
10.不要高估了自己对没有热爱的事业的容忍度,因为潮流与趋势总在变幻,但唯有热爱可抵岁月漫长。热爱是形成强大自驱力的源泉,当我们喜欢并擅长做一件事,才会愿意长时间投入大量时间与精力去探索学习,也更容易得到正反馈,成长为行业不可替代的顶尖人才。
11.何为人文?人之文,文通纹,纹即纹理、显现,故有天文、地文、水文,亦有人文。《周易》说,“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人文告诉我们如何做人,科学告诉我们如何做事。做人讲道德,做事讲规律。废除文科,是自认为已经圆满解决了做人的问题,今后专心致志于做事。然而,做人与做事从来是不可分割的整体,且做人也从来是一个活到老修炼到老的永无止境的功夫。
12.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有用有所难用,无用无所不用,无用即大用。
13.因材施教,不再是单单根据学生个体去调整,也在从更根本上的课程体系本身做出调整,这可以说是学校课程管理方面很积极的一个改变。尊重孩子的学习规律,本身就是要看到不同学科间的差异,灵活调整以匹配更科学更合理的教学结构。
14.ChatGPT不是一个人,但他是千万个人,是无数人的集结和投影。
15.尽管ChatGPT看起来十分强大,但从某种角度看,它也不过是一个泥足巨人,在应对很多简单的问题上,并不如一位活生生的自然人。原因有很多,如缺少背景,训练它的知识有限等,但最重要的是,它所获得的知识和训练以及输出的信息都是不确定的,因为它没有像人那样可以明察人类社会世事和自然的分辨能力,以及逻辑推理能力,当然更缺少人类的情感。
16.古人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育不只是要让孩子们学习知识,拿高分和好成绩,更要让他们关注生命、亲近自然、涵养人文、培养审美、享受生活。一句话,对于理想的教育而言,幸福比成功更重要,成人比成才更关键。
17.每个人的兴趣禀赋不同,注定会走上不同的发展道路。为职业教育赋能,让更多青年有技傍身,这是人生出彩的前提,也是我们从“制造大国”走向“创造强国”的升级密码。
18.生活不可能是重大事件的组合,只能是日常琐屑的积累,人生的高光时刻本来就寥寥无几,这就注定了人生平凡的底色。
19.有人以为,平凡的生活是一种悲剧;有人以为,平凡的生活是一种幸福。而比利时作家梅特林克则认为:“日常生活中有一种悲剧因素存在,它远比伟大冒险中的悲剧更真实、更强烈,与我们真实的自我更相似。”但梅特林克并不菲薄生活平凡的悲剧,他认为这种悲剧超出了人与人、欲望与欲望之间注定的斗争,超越了责任与激情之间永恒的冲突。他最后给出的结论是:“它的职责更在于向我们揭示,生活本身有多么美妙,并照亮灵魂在永不停息的无限之中的独立存在。它使理智与情感的交谈安静下来,以便在喧嚣骚乱之上,能听到人及其命运那庄严的、不间断的低语。”
20.人生只能专注地去做几件事,甚至一件事,做好,做坏,其实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曾经做过。与做事的道理大抵相似的,是我们的人生注定平凡:你既然无法抗拒它,就要学会接受它;你既然无法改变它,就要努力面对它。
21.真正的普通人,谁不是满身缺点?经不起诱惑,心口不一,有点虚荣,偷点小懒,爱听好话、不喜批评,笑人无、恨人有,都是内心深处见不得光的“真实”。只是大部分时候,我们会努力压制内心那个自私的小人儿,按照世俗标准对外展现“善良、大度、朴实”的模样。不是只有对相貌的美颜才叫滤镜,道德美颜也是一种滤镜。
22.人类之所以与其他动物、与AI不同,正是因为我们有教育,我们通过思考学习、进化。同一个问题,通过深入研究得到答案,和询问AI得到答案,即使结果相同,过程也必然不同。人类学习的价值在于过程,而非答案。
23.科技能让我们更有人性,因为科技让我们更有自由发挥创意的空间,但人性不只有创意。我们还有其他的特质,是机器无法匹敌的:它们只有指令,但我们有目标。机器不会做梦,就算在休眠模式里也不会;人类会做梦。我们需要我们的智慧机器,才能将最宏大的梦想变成现实。假如我们停止做梦,假如我们不再寻求更宏大的目标,那么我们也只不过是机器而已。
24.在大数据时代,我们似乎拥有了遍历人生甚至预测未来的工具,但在用自己哺育大数据的同时,我们如何抛开数据羁绊,找到真实的自己,找到遵循的方向?
25.照搬照抄的路子,没有创新,便无法在市场竞争中生存。
26.模仿是一种能力,但不是唯一的能力;你可以模仿别人,但无法成为别人。
27.纵观这些感人的瞬间,团结、关怀、坚挺是其中重要的精神内核。越是在艰难的救援环境下,这样的精神就格外重要。因为只有手牵手围起的长城,才能不给寒风留一丝一缝的空隙;只有心连心筑起的堡垒,才能给避风者最坚实的依靠。
28.因为当我们的情绪输出,已经不需要以事实和真相为前提之时,这只会与我们所追求的良善社会渐行渐远。
29.情绪化的言论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把复杂问题简单化。
30.人生是一场充满了变数的长途旅行,从来没有整齐划一的模版可以套用。
31.年轻人为什么能够恰到好处地创造新词,或者赋予旧词新意来表达我们的当下?因为他们积极参与社会,用心观察社会,发自内心热爱社会。这些网络流行语不仅仅被年轻人创造,也真实地记录和还原着新时代的新气象、新青年的新面貌。
32.时间永不停歇,语词不断更新。在这个以分秒为单位快速发展的世界,我们见证了太多历史,目睹了太多奇迹。其实,我们所有人的社会生活本身都是伟大的时代浪潮的一部分。年轻人们没有在变动不定的世界里选择封闭自己,对周围的世界置若罔闻,相反,他们选择用不被限制的蓬勃创造力热情地表达自己、自由地记录时代。
33.对不同的观点想法,网络都应该留给各方空间,只要不涉及侵权违法,不喜欢和反对他的网友也可以在自己的空间生存下去。这种丰富多元的网络世界反而是有活力的。
34.卖惨式直播只要存在,就会有网友因怜悯心、爱心而消费。只不过等到第三次“狼”真正来到时,网友们的善意早就被消耗完,那些真正想通过网络直播获得帮助的普通人又该何去何从?商品的质量、真挚的推荐,才是打动网友、吸引眼球的所在,才是真正的“流量”。
35.“反向消费”不是消费降级,是年轻人理性消费的体现。Z时代的年轻人,逐渐从符号消费和超前消费的陷阱中走出来,开始追求内心世界的富足,更加追求性价比、简约与实用性。
36.“穷至”并不代表埋头苦干,不问世事,而在于寻求新方法、新手段。
37.在各式各样的数据中拼凑出最独特的自我,为进步而展颜,为不足而惋惜,为迎接来年更强大的自己,制定更令人期待的目标。
38.当事实不再是准绳,当情绪成为表达的主体,舆论场就会变成狂热的“战场”,并最终导向偏激。无论是个人还是媒体,在狂热中保持冷静,才能离真相更近。只有“于浩歌狂热之际中寒”,才能“于无处希望中得救”。
39.面对社会的高压,年轻人被寄予厚望,承受着来自各个方面的压力。他们挣扎着努力,效果却不尽人意,最初对自己的正面评价反而变成了给自己施加的最大的压力。他们通过“鼠鼠”“吗喽”进行自我矮化来保护自我,用幽默自嘲的口吻抒发生活的不易和对自身现状的不满。同时将个人的苦恼通过公开发言的方式变成群体性的表达,个人的情绪获得共鸣,从而转化为整个群体的情绪,不仅有很强烈的安慰感,还能比较多获得同情和回应。
40.中国正在以人们难以描摹的速度,向世界展示他的快速发展,不仅是经济与科技的快速发展,还有中国文化的传承与传播。通过中国国文化走出国门,让世界看见中国绚丽多彩的一面,也让世界看见中华文明的璀璨模样。